English

心理立交桥

1999-09-06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致读者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有所加重,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现代人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理解,呼唤沟通,这既是自我存在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反映出了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的确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呼唤了。

为此,本版特别开设“心理立交桥”这个栏目,意在使更多的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正确的心理保健知识,更好地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我们将邀请心理专家、学者发表专业性意见和见解;也将邀请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对大众心理健康问题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我们还将组织专家与读者交流、对话,解惑答疑;同时,也欢迎和鼓励读者朋友给本栏目来稿,介绍您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体会和经验。我们力争将“心理立交桥”这个专栏办成集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园地,使其成为深受读者朋友喜爱的心理健康精品栏。

希望“心理立交桥”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永远畅通无阻、四通八达;也祝愿更多的读者朋友能从这里获得收益,使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辉煌!

依然

现代人呼唤心理保健

依然:目前心理健康已备受关注,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实属刻不容缓。我们特邀您作为“心理立交桥”开篇栏的嘉宾,请您谈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现实意义,好吗?

陈一筠:我首先对您们开设“心理立交桥”栏目表示祝贺与赞赏。目前心理健康已成为都市社会的热门话题。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治疗乃至心理疗养等行业应运而生。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快节奏与充满竞争的生活中,因紧张、压力和人际关系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都市百姓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心理健康等涉及生活与生命质量的层面,是“整体健康”意识的觉醒,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象。

依然:您认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认识水平怎样?

陈一筠: 由于我国的心理科学曾被禁锢多年,其研究、试验、教育、普及的范围和程度都很有限。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心理学”、“心理咨询”均显得有些神秘。有些人觉得自己需要心理援助,但又怕被归入“心理疾病患者”之列,因而对接受心理咨询犹豫不决;有人去买些心理治疗类书籍来读,不恰当地将自己“对号入座”,反而陷入更复杂的心理困境。另一类情况是麻痹大意,即把本来属于心理问题的现象当做一般性格脾气或思想问题而加以忽视或草率处理,以致引发种种事端。总之,麻痹大意和草木皆兵均是对心理健康无知的反映。

依然:那么,您对我国城市中现有的心理保健服务如何评价呢?

陈一筠: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心理保健服务远远跟不上公众的实际需求。现有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大多是由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医生提供的,但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并不愿去医院“看病”,认为自己的问题与“穿白大褂”的医生无关。这就促使了社会上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的流行,从事这些工作的一部分是“心理工作者”,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工作者”,他们通过热线电话或面询帮求助者解开心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对真正患有心理疾病和陷入严重心理困境的人来说,还是应该尽早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咨询、求治,以免因延误了有效时机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患。

总之,目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正在形成一个现代人的需求市场,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提高自己生活与生命的质量。

依然: 我们的“心理立交桥”栏目将会努力向大众传播心理保健知识,并探讨心理学实际应用的有关问题,希望您多多关注和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也欢迎关注公众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和读者朋友积极参与本栏目。

本期嘉宾简介

陈一筠:1940年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两度在北美研读社会学、妇女学。陈一筠教授长期从事婚姻家庭的研究咨询工作,并创办了“京伦家庭科学中心”,在婚姻家庭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